上海交大白凤武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李来庚研究员到访我室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11-27 09:3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上海交大白凤武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李来庚研究员到访我室

上海交大白凤武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李来庚研究员到访我室

作者:张贵粉、王艳婷,图片:郝欢欢,周韬

11月21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质能课题组举办“2014-2015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高级系列讲座”第二场报告。应生物质能团队彭良才教授、王令强副教授分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白凤武教授,植科院“梦托”计划导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李来庚研究员到我室访问交流,并为我校生物质能团队和相关领域师生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李来庚研究员围绕“植物细胞壁增厚的分子剖析”主题,从细胞和细胞壁的发现历史讲起,细致地介绍了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及其名称来源、结构特点,以及在不同类型植物中的含量和对细胞壁酶解效果的影响。接着,李老师介绍了他们团队通过杨树维管束动态发育过程和基因表达谱变化特征的研究,找到了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他们发现杨树中至少有6个CesA基因参与次生纤维素合成,微纤丝的结构可能与纤维素合酶复合体(CSC)的调控有关,并决定纤维素的结构特征,如聚合度(DP)和结晶度(CrI)。另外,其团队还发现甘露聚糖降解酶PtrMan6参与寡糖信号途径以及转录因子PtrWND1B的选择性剪切影响杨树次生细胞壁的合成调控。

接着,白凤武教授作了题为“通过生物炼制生产燃料和化学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的学术报告。白老师提出利用生物质原料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对于减少石油依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目前制约生物燃料炼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生物反应器产能低、能源消耗大,由此白老师提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造或选育酒精发酵性能优良且具有自絮凝能力的酵母菌株,利用细胞自絮凝形成颗粒作为细胞固定化方法,实现了细胞的无载体固定化,并发展了自絮凝颗粒酵母酒精发酵新工艺,与原有酒精发酵工艺技术相比,平均发酵时间大大缩短,生物反应器的设备生产强度显著提高,并为酒精发酵工业的清洁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白老师还对生物丁醇发酵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展望。

在22日的座谈会中,李来庚研究员对王令强、陈鹏两位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他指出,青年教师在科研初期需要把研究面放宽,找到有用的基本点后要逐步聚焦,然后再将聚焦点深入研究下去。针对科研选题问题,李老师强调了多思考多交流的重要性,避免选题撞车,注重课题的原创性、重要性及数据的说服性。另外,李老师还特别提出要注意建设标准化的高通量的细胞壁成分分析和酶解产糖平台。与此同时,白凤武老师参加了生物质降解转化方向的座谈会。座谈会上,彭良才教授概括性地介绍了我校生物质与生物能源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并向白老师详细阐述了生物质能课题如何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收集大量种质资源,并通过系统生物学分析,原创性提出植物细胞壁“沟槽结构”假说。白老师对彭老师的研究和观点表示充分肯定,并希望双方在未来建立更多更深入地合作。

会后,两位专家参观了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与生物质能研究中心芒草种植基地,与我校师生交流课题并讨论了未来的合作计划。

据悉,“2014-2015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高级系列讲座”第一讲于本月上旬邀请到德国马普所研究员Staffan Persson及其博士后王婷来校,做植物细胞生物学学术报告。除此,未来还计划举办三讲,将分别邀请到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曲音波教授,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Shekhar Joshi教授和Guiliang Tang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党委书记马隆龙研究员为全校师生带来多场前沿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