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鄂州之行感想集
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8-27 10:4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鄂州之行感想集

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鄂州之行感想集

(一)鳄鱼故地寻种记

公元2010年8月20日清晨,我们——华中农业大学生物能源研究室师生51人,迎着朝阳,急匆匆地来到鄂州市梁子湖区蒲团乡夏家沟实验稻田里,寻找适于纤维乙醇的突变稻株。


这里几乎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只有田边高大挺拔的意杨树冠能勉强遮挡部分视野。脚下的土地湿润黝黑,二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直通长江的浅浅湖区,无数扬子鳄与淡水鱼在此地栖息繁衍,经过千年演替,而今人类统治地球,长江沿岸筑起坚固长提,湖水渐渐退去,留下千里沃土,种满水稻、棉花和玉米,还有大树……


我们卷起裤袖,小心没入齐膝盖的泥中,仔细观察和逐株触摸,找寻诱变处理后的稻种生长出的植株中的变异体。高干、矮干、壮干和卷叶变异株可通过目测较易被发觉,但是脆变株只能通过手感检出,这正是我们逐株触摸的原因——我们必须弯下腰,小心试着折断叶片或茎杆,感觉在坚韧性上有无差异,判断是否为脆变。


外人从远处望去,田中操劳的我们就像是一群正在拔草的农民。可是近看我们是学农者或农学者,因为内有戴眼镜者和年轻的女孩,头戴一式样的新草帽;防晒的方法也多样化:或戴长袖套或抹稀泥巴,还有不少表面上的光膀子实际上涂了进口的防晒霜;再静下来一看,更有人发现变异株后,挂上记牌,加栓红绳,掏出小本记录。


在灼热的阳光的催促下,我们只花费了5小时,就把大片实验稻田筛选一遍。当赤脚迈上田埂,穿过农舍时,我们满身汗水和泥渍,引来农民、蜂农还有鸡群和小狗们的好奇目光。带着筛到的大量变异株的记录,在歌声和欢笑中,不知疲惫的我们,在日最高温到来之前安全返校。

(二)鄂州之行随想

2010年8月20号,计划已久的鄂州之行如期进行。虽然是下田劳动,但对于久未出门,日日关在实验室的我来讲,全身溢满的是喜悦和期待。由于事先有各位老师周密的安排,早上6:30,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已经坐在了大巴上,准时启程。一路欣赏着如画的风景,听着轻松愉快的音乐,感觉生活真的很美妙。车到了路口镇,越来越接近我们的试验田了。由于小路狭窄,大巴过不去,所有老师和同学换乘三轮车。多少年没做过三轮车了,也许有的师弟、师妹就从来没做过这种车,车子启动后,车身剧烈摇动,车内一阵尖叫。如意师弟更是危言耸听,“不会翻车吧?”“车子翻不翻取决于我坐的位置。”于是小心翼翼的向中间靠了靠,大家笑声一片。我们总共五十四个人坐在8辆车上,浩浩荡荡,向着我们的试验田深入。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下田筛选水稻突变体。老天真是照顾我们,虽是炎炎夏季,今天却出奇的凉快,微微凉风吹在身上,也吹散了劳动的辛苦。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由一开始的笨拙,鉴定突变体时的犹豫,变得动作越来越娴熟。当两厢突变体筛选下来,我已经满头大汗,全身泥泞,但是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还有任务完成后的完全放松的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伸展四肢,放松身心,舒服之余,才真正理解“劳动创造一切”的真谛。


上岸以后,大家简单的吃过王老师精心准备的中餐后,开始返校。坐在回来的大巴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彭老师心情尤其好,提议老师和学生唱几首歌。听着久违的老歌,看着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忘词,跑掉,却仍然卖力表演的表情,车厢里笑声不断。以前从未听过李傲唱歌,听过以后,又多了一个人生偶像,李傲的歌太迷人了。

最后,彭老师请客,大家在乾园酒店吃了丰盛的晚餐。结束了快乐的一天。

(三)鄂州劳动后感

8月2日,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全体师生,前往华中农业大学鄂州实验基地,筛选能源作物水稻突变体材料。

为能圆满完成这次活动,大家各尽其能,安排有序。谢国生老师在昨天的动员大会上已经计划好了活动的流程,王艳婷老师做好了后勤安排。上午9点,我们到达试验田,除了几名女生负责后勤工作外,包括彭良才老师在内的全部老师和大部分学生都下田筛选突变体。经过一上午的辛苦劳动,终于筛选完了二十几亩地的突变体。

作为一个即将进入研三阶段的学生,下田进行田间实验工作已经算是家常便饭,来鄂州也是第四次了,但是这次还是有一些新鲜的事情。首先就要数彭老师也和其他老师同学一起下田劳动了。虽然彭老师是导师而且年纪最大,但是这时他却是最活泼的一个,常常开几句玩笑,为自己和其他人发现了一个突变体而兴奋的向大家报喜,很平易近人。王艳婷老师虽然是后勤负责人,但是相对轻松的后勤工作她都交个了学生,自己也下田劳动去了,其他老师也都老老实实的劳动,没有一个摆老师架子的。虽然天气炎热,工作量大,但是大家劳动的气氛很轻松,特别是今年刚来的新同学,他们都没有习惯这样的劳动,有些通许甚至中暑过,然而他们今天表现的和我们一样耐劳。记得我们刚开始下田劳动的时候,也是觉得受不了。在伟大的科学研究,也要脚踏实地的从田间做起,这就是农业科学的特点。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到我们实验室有不怕苦,扛得起,不发牢骚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也将逐渐传给新同学,而成为实验室的一种精神之一。

(四)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远赴鄂州筛选水稻突变体

2010年8月20日,对于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来说是一个特殊而又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全体师生远赴鄂州进行水稻突变体的筛选,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之余,该研究团队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发展生物能源的决心与信心。

清晨6:30师生们就准备好出发了,一路上大家都怀揣着兴奋与喜悦准备今日大展身手,心中还不停念叨着怎么还没有到。在经过了近两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鄂州。

上午8:30筛选突变体的工作正式开始,在导师彭良才老师和谢国生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头戴草帽,裤脚一撩就开始各自的工作了。那么大的水稻田也因为有了50多个弯曲的身影、各色的衣衫而在那一天显得格外美丽,微风拂来水稻摇曳着尚未饱满的穗粒配合着大家发现突变体的喜悦绘画出了一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美丽画面,永远定格在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全体师生的记忆里。半轮工作结束后大家都欢喜的讨论者各自的收获,而彭良才老师则亲自用相机帮大家定格了那一瞬间的美好,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中午12:30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工作,而大家却都丝毫没有疲倦的迹象,很欢愉的品尝着王艳婷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丰厚午餐,同时还笑谈谁的衣衫最具有泥土气息,谁筛选的突变体最多。在返校的大吧上,师生们共同用歌声为这次的集体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集体工作虽完满的结束了,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却大大提高,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美好,正所谓累并快乐着。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Team Work & Hard Work & Independent Work ”的口号也在这次工作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五)无题

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合成机理,能源作物的选育和能源转化工艺流程,鄂州筛选水稻突变体就是能源作物选育工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从大量的随机突变体中找到既能高产稳产,秸秆又容易降解的水稻植株。最初老师建议与之相关的学生参与即可,后来考虑到筛选工作量很大,筛选工作也能让学生对生物质能的认识更全面一些,所以今年的12名新成员也有幸参与其中。


我们6点半从华农出发,坐汽车约一个小时到试验田,微风吹过稻田翻起绿浪,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稻香》,实验室的化学试剂让人透不过气,现在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简单分组后,我卷起裤腿就下田了,水漫过膝盖,有很多淤泥,行动不方便,大家都很认真的观察水稻的各种性状,记录编号,留标签。彭老师夫妻俩也亲自下田,他会表彰那些发现发现突变体的学生来鼓励大家。田里难免会有蚂蟥,我不怕,大不了就当是无偿献血,可是却被某位师姐碰上了,吓得大声尖叫。王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午餐,筛选结束后我们就坐在田边的树荫下吃面包喝牛奶,感觉像是在郊游。带着草帽,身上糊满了泥巴,我们和当地的村民没什么区别,我的一个同学当年就是很受不了这点,从农学专业转到商学专业去了,我觉得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生命科学的翅膀。


回来的时候同学们都显得疲惫,彭老师突然提议大家在汽车上K歌,他唱的是崔健的《一无所有》,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崔健的歌是那个年代叛逆的代名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从单一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对思想的冲击造成信仰真空,而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适应它既要有自己的专业强项又要有广泛的兴趣和包容性,来华农之前我以为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很“纯粹”,两耳不闻窗外事那种,彭老师的形象颠覆了我的陈腐观念,不过,无论是哪种性格的科研工作者,无论在哪个年代,勤奋刻苦总是成功必备的条件。


晚宴在酒店里举行,请来了奥冠公司的老总,他们是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合作伙伴,科学家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天马行空,但是真正有前途的研究还是得植根于现实需要中。由于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并且能间接让农民增收,得到国家大力扶持,最初几年里成功的把囤积的陈化粮转化成了燃料乙醇,后来考虑到粮食危机,提出“非粮乙醇”新方向,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竞争,企业没有在积极提高生物质转化效率的技术上下功夫,更多的是依赖于国家补贴和政策优势,示范性质大过于实际价值,这恐怕将不利于生物质能的发展。

在回去的路上,回忆起去年的这段时间里我和同班同学讨论着考什么方向的研究生,我选择了生物质能源,一年过去了,幸运的我真正接触到了这个领域,现在无法预测以后的人生轨迹是否因此改变。

(六)鄂洲行的感想

8月20日,生物质与生物能源实验室全体师生前往湖北鄂洲进行田间水稻突变体的筛选,经过将近一天的工作,我们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收获。


全体师生于清晨6:30准时在分子楼分口集合,并乘坐大巴前往鄂洲, 行程大约一个半小时。一路上,老师与同学们精神抖擞,兴致高昂,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我们实验室首次集体下田筛突变体,有很大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是迫切地盼望能看到我们的水稻长势怎么样,即对自己曾经的劳动收获的期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否筛选到突变体,有的人还开玩笑说如果自己筛到了就去买彩票。


筛选过程中,我们师生同心协力,各自在自己分配的田里认真仔细地忙碌。不管男女老少,也不顾田里的淤泥和水稻叶上的毛刺,我们在分配好自己的任务,制定好工作方案后就开始忙碌。一大早凉爽的清风也更是让我们倍感轻松,丝毫感觉不到下田的辛苦。经过大半天的时间,在全体师生四十多号人的努力下,我们筛完了将近三十亩水田,并有较为满意的收获。


经过这次集体劳动,我有很深的感想:首先让我体会到的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团队合作,我们的工作根本无法完成,更不用说高效和迅速;其次,我认识到科学工作必须认真,严谨,更不能造假;同时,在筛选的过程中我在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说突变体可能存在的性状,这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贫瘠,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最后,我也认识到我们这些所谓的80后非常需要锻炼,不仅是身体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需要锻炼和磨砺。

我相信,经过这次集体劳动,我们实验室全体师生会更加团结, 工作积极性更加高昂,工作态度会更加严谨认真,我们会取得更多的收获!

(郝勃、孙海燕、李昱、涂芬、杨威、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