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员杨永峰、孔照胜专题讲座圆满结束
作者:吕政熠,图片:陈媛媛、孙梦丹
春暖江城芳菲艳,最美华农四月天。4月2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永峰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研究员应邀前来生物质能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于分子楼114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也是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在今年主办的第二场交叉前沿学科高级系列讲座,报告会由彭良才教授主持。
4月22日上午9时,杨永峰研究员进行了题为“PET分子影像及其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杨永峰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分子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和发展历史,其次介绍课题组在研发高分辨率小动物PET成像仪器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结果,最后介绍PET分子影像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2个应用。PET分子影像技术是一种高灵敏的功能分子成像仪器,广泛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脑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生物医学研究,通常通过检测注射进人体内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在不同活体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及聚集情况来进行疾病诊断,是一种在核医学领域比较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某种生命代谢中必须的物质(如葡萄糖等)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18F,11C等)并注入生物体内,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正电子,正电子与电子相遇后发生湮灭并以方向相反(180度)的两束γ射线释放出能量,γ射线被高度灵敏的照相机捕捉,经计算机进行散射和随机信息的校正之后,再通过对不同的正电子进行相同的分析处理,我们就可以得到在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聚集情况的三维图像。理论上讲,代谢越旺盛的组织(如肿瘤组织),其信号越强,由此便可进行病变部位的早期诊断。随后,杨永峰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而结合自己在小动物microPET技术设备开发中的研究为大家生动展现了这一先进技术的广泛临床用途以及该领域的技术难点,最后以该技术在植物研究中成功应用的两个例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杨永峰研员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在此之后,孔照胜研究员进行了题为“Cytoskeletal regulation of plant cell morpho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的专题讲座。孔照胜研究员首先为大家展现了多张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形态照片,进而结合实际例子指出细胞骨架系统及多种细胞骨架结合蛋白参与调节并形成了细胞形态的多样性。接着,孔照胜研究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在细胞骨架与拟南芥表皮毛、棉花纤维细胞形态建成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他的研究发现,微管蛋白的突变会导致表皮毛细胞分支数目的变异,而微丝蛋白的突变体则表现出表皮毛细胞分支形状的差别。此外,他还发现表皮毛细胞分支顶端存在微管的缺失区域,而微丝则呈现一种特殊的帽状分布,KCBP蛋白特异性聚集于微管的缺失区域可能是导致突变体表型的原因。相较于拟南芥表皮毛细胞,棉花纤维细胞的顶端没有微丝帽结构。孔照胜研究员围绕细胞生长模式及细胞骨架的时空动态调控对棉纤品质改良方向提出了新的看法,十分具有启发性。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在细胞壁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与孔照胜研究员进行了讨论。
4月23日上午,我室研究生分别由彭良才教授以及杨永峰研究员带队,在博园篮球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友谊赛。比赛过程十分精彩,两队比分始终咬得很紧,数次出现持平,在定点投篮加时赛阶段,彭老师队以一分微弱优势最终赢得了比赛。赛后,两位老师带领两队球员及我室全体同学合影留念。
此次系列讲座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思路,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受到参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链接:
杨永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85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0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2002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从事重离子核物理研究。1992-93年法国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GANIL访问学者,1999-2001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九州大学访问学者,2002-2014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助理项目科学家和副项目科学家,从事小动物PET和多模态PET/CT、PET/光学和PET/MRI成像仪器研究工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协会基金评审人,10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人。2014年九月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PET及PET/MRI仪器开发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面上项目等课题研究。
孔照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学位,从事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Plant Physiology和JIPB上发表第一作者研究论文。2007年-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细胞骨架调控植物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在Plant Cell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要从事细胞骨架与植物细胞形态建成及免疫应答机制研究:一方面,研究植物细胞形态建成过程中细胞骨架-质膜-细胞壁连续体的时空调控机制;另一方面,研究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细胞机制,揭示宿主细胞骨架-质膜-细胞壁连续体如何感受微生物刺激并激发免疫应答。在eLife、Current Biology、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结构与细胞行为”分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